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我们感性地知道药物是有毒性的,但轮到生病的时候,多数人还是会寻求药物治疗,而把“是药三分毒”放在了一边,或者“相信”药物的效用超过了毒性。这种相信,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出于我们的理性的判断,而是依赖于医生的判断,以往的经验,或者药物本身的说明书。

 

其实,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完全有能力,也负有对自己和自己爱的人的责任,去了解药物的具体毒性,以理性地,正确地选择药物,从而走出感性地“是药三分毒”的认识,切实地了解药物的毒性。研究药物作用机理和毒性的知识的学科,叫做药理学(Pharmacology)。

 

药理学关心的是药物的结构,作用机理,代谢方式,毒性等等的知识。这些知识看上去名词一大堆,牵涉到化学,分子生物等若干领域,其实只要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一个受过高中教育的人完全可以理解。事实上,在美国,药理学是护士培训的必修课。护士并不比大多数读者具有更多的生物,化学或者科学知识。

 

以一个很日常的例子说明一下药理学的作用。几乎所有人都用过的退烧药。常用的退烧药包含阿斯匹林 (Aspirin),布洛芬 (Ibuprofen),扑热息痛 (Paracetamol,国内又叫百服宁,必理通或者泰诺) 三种。现在请听两道题题:1)这三种药一天一次还是一天多次,如果多次,间隔多长为好?2)如果你同时有胃溃疡,或者肝功能不好,该选择哪种药物?读者要说了,我又不是医生,我哪儿知道?其实,如果你有一些基本的药理学知识,回答以上问题轻而易举。

 

药一天吃几次的问题,其实就是人体多长时间将药代谢掉的问题。在药理学里,我们用“半衰期(half life)”来衡量药物的代谢速度。如果你到英文维基百科上,分别输入 Asprin, Ibuprofen 和 Paracetamol,在右边的框里,很容易看到这三个药物的半衰期(300mg, 3.1-3.2小时,1.8-2小时和1-4小时)。人体对药物的代谢是非线性的,但从半衰期我们可以大致估计到在症状持续的情况下,这些药不可能在体内持续作用 24 小时。所以如果症状持续,我们可以一日多次服用。像扑热息痛,因为半衰期已经长达 4 小时,所以服药间隔最好要在 4 小时之上,这都是有药理学知识的人一眼看出的常识。再比如说,同样是抗生素,两颗阿红霉素(Azithromycin) 的半衰期长达68小时,而阿莫西林(Amoxicillin) 只有一个小时。所以你去药房拿药的时候,药剂师会给你几颗阿红霉素,或者一盒子阿莫西林。掌握药理学常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药物之间的差别,并记得按时服药。

 

药理学还研究一个药物的代谢途径,比如,是通过肝脏,肾脏还是其他,具体的代谢通道是什么。有了一些基本的药理学知识,我们就知道如果一个人肝功能有损伤,则要避免通过肝代谢的药物。家里养猫的人可能都知道,Paracetamol 对猫有剧毒,原因就是 Paracetamol 是肝代谢的,而猫的肝恰恰没有代谢 Paracetamol 所需要的酶。又比如说,阿司匹林 和布洛芬在药理学上都属于NSAID 药物。NSAID 药物的一大副作用是能够导致消化道溃疡,所以有消化道溃疡前史的患者最好谨慎服用。总之,虽然这些药都是属于“退烧药”,通过药理学,我们可以详细探究这些药的异同。如果我们知道了一个药的代谢渠道,在通过简单的基因测序如 23andme 知道我们自身有无相应的酶来代谢这些药物,在选择药物的时候,就不会像猫一样盲目地把 Paracetamol 往嘴里送,也不会因为无知而莫名其妙地把所爱的人推向危险的境地。

 

言而总之,药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现代药的说明书说白了是很严谨的药理学试验报告,而药理学知识就是读懂这个报告的钥匙。我相信药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和透明地选择和服用药物,让我们和我们所爱的人的生活更加美好。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所谓的“传统医学”,而且信徒还不少。不管这些传统医学多么博大精深,多么神奇,如果这些传统医学给我或者我所爱的人开的药没有药理学支持,那么我们作为一个现代的,理性的人,唯一可做的,而且是最负责的,就是拒绝这些药物。把这些药物往嘴里送,就是接受了“是药三分毒”,而且还不知道是哪三分。

PS: Coursera 上有  Fundamentals of Pharmacology 的公开课。我上过,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