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RSS上几乎同时出现了好几篇要学习数学的文章,而且都是非常牛的计算机高手写的决心要学习数学的,不禁唏嘘。我在数学系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好好学数学,只想保持个 GPA , 空余时间就全部躲图书馆了。每次拿计算机书都要经过数学书架,我对那些书一直视而不见,假装我是计算机系的学生… 在美国所有的大学同学中,就我一个人叛逃数学,所以每次我见到他们都不好意思,他们说的那些概念,我的脑袋已经不能处理了;况且是数学系出身,知道这个水的深度,一点也不敢去淌。虽然现在不搞数学了,回来想想,数学这个东西啊,真的很有用,仔细一算,我在数学的海滩上已经走了十年,偶尔捡到或美丽或平凡的贝壳还欣欣然。虽然我已经从数学这条路上叛逃了,对数学还是深刻的爱着,好像是对青梅竹马的幼时玩伴一样的爱着.
真正接触数学,是四年级升五年级的暑假。我在家无聊,开始翻我爸爸的书橱。小孩子总是幻想着书中有一条牵牛花小径,每朵花上都停着一只蓝色的蜻蜓(王小波语)。 我也这样希望。于是,我翻开一本书,叫做《平面几何一题多解》. 那是我手能抓到的最薄封面最好看的书–蓝色封面,上面一个圆,一个三角形。这个奇怪的书讲的啥呢,我很好奇。翻看来,每个汉字都认识,每个符号都不懂。于是我问我爸,这个书讲的啥啊,从来没见过这个天书啊。我爸爸对我说,这个东西呢,叫几何云云,你想不想学呢。我说,想啊。其实我只想知道这个书讲的是什么,远没想到,这个一个决定,让我此后人生轨迹和数学打上了交道。
于是,从五年级开始,我拿着一本粉碎四人帮后编写的一本《数理化自学丛书:平面几何》开始自学,这套书共17册,好评如潮。我父亲买书那时侯高中毕业在农村做会计,想要学点东西,于是就买了这套书。不过后来他考了师范,上了大学(学的是中文…),这书就一直没用过了,现在我学,也算是对当年他一个月工资买的这套书有个报答。 好吧,平时一周做八道题,假期就一天八道题,然后不会的问他。慢慢的,居然做了8个大本大约10厘米厚的习题解,把两千多道平面几何题在小学毕业前干掉了。显然的,我整个初中高中大学,就和数学有了不解的情缘。
后来小学毕业的时候我们县有一个初中强化班招生,我碰运气考上了,靠的就是数学几乎满分。不过我爸说,你考上归考上,一来年龄太小,二来你身体不好,还是不要去上了。于是,我留在我爸学校读初中,一心要考我们市最好的高中,比我没去上的县中学还要好的,这样我才不会觉得亏。 于是,照例是数学作为重点突破口,搞奥赛,搞难题。其实现在想起来,那时候就被应试教育给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如果我不搞这些,我就考不上高中,如果我做我喜欢的事情,比如去看文学名著,我又会是另一个样子了。后来如愿以偿,终于考上了, 所以这条路,看来也是对的 :)
高中是我最不得志,但是最自由最感谢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强人太多了,我每次考试都是班上7,8名,和初中不认真也能骗个年级第一形成非常强烈的反差。 不过扬州中学有一个教育哲学,就是如果这个小孩名次一直稳定,基本没人管你。所以,如果不想名次提前的事情,就很自由。我除了上课,就去图书馆。如我所说,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里面还有很多大学书,特别是理科的数学的书,比如实变函数,点集拓扑。好么,高年级数学系本科生的课本都流落到高中图书馆了,哪有不看一看的道理呢。于是,我就把这些书囫囵吞枣全看了一个饱,只记得数学分析看到曲面积分就不懂了,反正没压力,扔了不看就是了。那时侯我们班上有几个好手,搞竞赛暗自都比着的,你看了他不能不看,于是这样,我们几个搞竞赛的把多元微分,复变函数和离散数学组合数学都看了,我还看了初等数论和射影几何和群论。那时侯不知道这些其实搞竞赛没用,只希望能拓宽视野,用高等数学方法解中等数学问题。后来集训的时候,我们班上一个哥们做题,上来就说 “让我们考虑这个连续函数在实数上的微分”,或者 “让我们考虑在这个变换下的不动置换的数目” 老师看呆了⋯⋯ 后来我们这拨人都竞赛得了奖,大学中又无一例外都是搞数学物理方向的。 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做了个有心人,把我借过的书单导出来,294本,其中大学本科数学书69本,也就是说,我平均三天看一本书,一年看23本数学教材…… (其实,很显然的,这种看书方法肯定学不到东西,当年看的书现在的确也全忘记了,所以我现在不推荐也不赞同这么看书。)
然后就是考大学填志愿了。高考我估计自己考的不太理想,所以就想,填个南大吧,靠家。我爸死活要我填信息管理系,我妈更干脆了,说咱填清华吧。在这个问题上,我第一次不同意他们两个人。我说,我高中看过了很多数学书,我填数学系,这样我就有空余时间做其他的了,以后也能想办法转专业,因为那时侯我就喜欢计算机。当然了,现在证明我们家做决策正确度是我妈>我>我爸(我弟弟暂不参与排名). 后来,就填了南大数学。 当然选择这条路,选择南大数学,我不后悔 (要是现在还后悔,那也太没志气了)
大学强人更多了,高考的时候我还碰运气靠作文满分混了个班级第一,大学都就是作文两次满分我也混不到班级前十。有的强人,考不到95分以上就痛苦自责(NYU);有的牛人大一就考GRE (Stanford), 如此牛人太多我备受打击。不过高中的基础在,就算不去上课,也勉强混个80。而且我被强人打击到决定不和他们比数学的田地了。我空余时间就看计算机了,争取在计算机上有突破。现在想起来,至少有两门课没认真学而现在后悔: 统计学和泛函分析。所以现在补啊补,补得我特别吃力。
十年数学路终于在大二时候结束,大三大四做的事情,基本上就和数学没啥关系了,全是计算机的功底在支撑。数学学习铺垫了我这十年的人生轨迹,人家是学而优则仕,我算得上是数学优而擢了。虽然不算精彩,也是有很多触动。数学的确是理科的基础,大厦的基石。这十年一想,我有几个感触想写下来,其实这些感触,以前就总结了,现在拿出来不过是老调重谈了.
第一,数学这个东西,不能像畅销书一样看。数学这个思维方式,是要内化到大脑伴随一生的,所以如果仅仅当做床头书,而不是每天练习,不如不看。用通俗的话说,非下苦功不可。
第二,数学这个东西,要基础牢靠才能往下走。虽然前几天说砍柴不误磨刀功,不过学数学,还是要磨利索点的刀。如果忘了高中数学,就从高中看;忘了大学数学,就从大学看,忘了初中数学,那就从初中看。一步一个脚印,这不丢人。
第三,也要砍柴。一方面是要做题,另一方面是要思考。比如我们做计算机的,如果每次写算法的时候,想着用统计或者组合方法分析一下算法,就算没有啥新意,也能锻炼一下脑筋。我想我的读者大部分都和我一样,不是天才类型,因此勤学苦练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了。
第四,人的一生,自学比学校学习来得重要,如果没有足够的自学能力,一本简单的数学或经济学的入门教材是一个很不错的开始。只有拥有了足够的自学能力后,才能去挑战大学本科数学系的那些课程,比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拓扑,泛函,统计。这些在实际中都非常非常有用,但是对于普通人的水很深,浅尝只是浪费时间。
PS: 我在豆瓣有两个豆列,一个叫 给学数学人看的计算机书 一个叫 给学计算机人看的数学书。这是两个 “对偶” 的豆列,我正在建设中,大家可以献计献策. 真诚的希望您留下宝贵的意见,无论是在这里,还是在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