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到这个美剧的时候, 还以为是胡编乱造的民科, 像 CSI 和 Gray 一样不靠谱瞎编. 看了开头几集之后发现: 数学细节几乎没有错的. 加上好莱坞原有的犯罪片编剧的水平, 这可比其他美剧好看多了. (而且还有这么 l33t 的名字 :)
以开头的几集为例. 第一季第一集是一个真实的数学建模. 数据, 假设各方面要素都全了. 第二集是有点扯淡的测不准(只会影响微观测量), 但是顺便看到扫雷问题是 NP 完全的时候我还是会心一笑. (顺带八卦一下, Knuth 大爷说了, NP 和 P 的问题, 会在 2048 \(2^11\) 年或者 4096 \(2^12\) 年被解决 :) 这哥们黑板上写了 CLIQUE 和 3SAT,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 呵呵.
第三集的 Patient Zero 理论还是很靠谱的, SIR 模型列在黑板上的常微分方程也是看得我心痒痒的真想当场列一个 logistic 方程(SARS刚过去的那年我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用的数学模型就是 SIR). 就是生物信息那边是极其不靠谱的. 病毒DNA测序之后哪有能拿DNA的N级结构直接 diff 一下就能比较出病毒不同的, 那还要基因挖掘和生物信息学干啥. 不过把数学家英明神武的塑造成一个生物信息学家还算可以接受. 第四集其实没啥技术含量, 说白了也可以说非线性方程的特性不能仅从坐标维度上的信息刻画. 比如 z = xy 在 (0, 0) 点的形态是非线性的, 但是沿两个坐标轴导数都是0 (八卦一下, 我去年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就是从子空间的性态去刻画非线性函数在全空间的性态, 显然需要很多的假设才能刻画准确). 第五集有点小民科, 因为黎曼猜想的证明方法可能是代数数论或者代数几何, 不见得就能“分解任意质数”. 况且, 要是有了任意分解质数的, 就 NP=P 了, Chariles 就可以直接回家享福了 (我可能是错的, 因为分解质数好像不是 NPC). Anyway, 分解质数必然会给 NP=P 问题更多的洞见.
下面的我还没时间看. 就转了一圈. wikipedia 有专门的每集用到的数学的列表. 还有无数的博客在分析这个剧集, 或者做科普. 可贵的是, 来自科研一线的数学家在帮助设计规划这个剧集. 据说当初一开始就是 Caltech 的数学家和研究生设计的脚本, 连黑板上的公式都是他们写的. 现在 Wolfram 接手了. Wolfram Research 据说还专门派了一个小组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作剧集的数学顾问. 象牙塔里面的数学系也没闲着, 西东北大学有专门的关于剧集的博客. 康乃尔大学也有关于此的数学博客. 连 TI 都有面向教育的教案.
其实这也不是个案了. 我几个月前买了一本书, 叫做 “The Physics of Superheroes” (超人背后的物理学) 文风优美, 讲解深刻, 而且写作的教授可不是民科, 而是正儿八经的明尼苏达大学的物理学教授 James Kakalios.
一线的科学家能够放下身段找些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作科普, 这个国家的下一代怎么能不强大? 什么叫科学技术强国, 从一些小侧面就看出来了.
补: 既然说到了科普, 最近关于爱科普的文章引起的争议也很多, 补几句废话吧.
首先, 我从来就不认为方舟子的科普写的好, 或者原创性高. 不信? 读读这篇. 你要是问我方舟子一天一篇从鳄鱼到链霉素哪来这么多材料(让我一天一篇写计算机科普我都要X尽人亡啊), 我就回答了: 呵呵, 呵呵, 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恰好很多次都比方舟子的文章早一个月两个月印刷出来送到我手里. 所以我觉得, 大家不必迷信他的科普. 他囫囵吞枣的写很多不是他的研究方向的东西, 并且脱离科研一线很多年, 写出来的东西, 看了启发是不大的. 不必迷信这个人的文章.
其次, 我也是不怎么同意连岳在地震的时候的言论的, 但是我依然敬佩他作为一个评论人的勇气和洞见. 这些洞见并不因为他没学过概率论就失去价值. 我就算知道高深的数学, 我还是没他在社会问题上深刻. 人和人是有差距的, 不要用英俊的科学脸庞去鄙视别人, 至少读这篇博的人, 我希望没有这样的不健康的心态.
英文中哲学叫做 philosophy, 中文叫做爱智慧. 智慧是个抽象的东西, 只有去爱它, 才会变得有趣. 爱科学, 或者说, 爱这个世界和社会, 科学和社会才会变得有趣. 如果一个科普工作者不爱这个世界, 哪里会有超人的物理学这样有趣的书问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