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个很有趣的朝代, 这个朝代的开国皇帝的天下, 并非完全是在戎马倥偬, 南征北战中打下来的, 而是发动军事政变得来的. 宋太祖赵匡胤当年是后周(柴家)的大将, 后周皇帝本来是让赵老师率军北伐的, 到了陈桥这个地方, 赵老师手下突然脑子一热, 扯了三尺黄布, 做好龙袍, 拥戴赵老师做皇帝了, 赵老师这就糊里糊涂的做了皇帝了.
太祖皇帝算是很仁慈的一个皇帝了, 我以前看相关文献说, 他立下祖训, 一共三条, 说”1.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2.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3. 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这三条里面, 第一条是有点史实依据的, <水浒> 里面的那位柴进柴大官人, 按水浒的说法, 是有宋太祖亲自颁发的”丹书铁券”的, 所以请宋江这些土匪喝喝酒, 是毫不害怕的; 第二条也是可以以史实印证的. 宋朝像苏东坡这种让朝廷很暴怒的人, 无非都是流放做小官. 杀了寥寥可数的几个官员中, 真不巧就杀了名将岳飞, 到现在西湖边还跪着四个人. 往后的明朝清朝, 搞文字狱, 搞株连九族, 杀了大臣无数, 反而大家都习惯了一样.水浒>
当然, 太祖皇帝一不杀大臣, 二不杀言官, 至少要保证皇位稳定吧. 要是地方军阀也照样搞个什么桥兵变, 这个皇帝又要拱手让人了. 所以, 宋太祖就搞了一个杯酒释兵权, 给各大军区司令一人敬一杯酒, 顺带让他们回家养老了. 杯酒释兵权之后, 宋太祖又想了两个巧妙的方法, 一个叫做文官治国, 军队靠边, 一个叫做防弊. 前一个大家都清楚的, 宋帝国的军队烂得可以了, 要是宋朝军队能够有唐朝那么骁勇, 金庸老师就不要写什么射雕英雄传或者天龙八部了, 反正在宋朝, 官兵都是弱到极点, 最后只能靠乔峰不南下, 郭靖守襄阳.
第二个策略, 也就是防弊, 简要的说, 就是上级防下级. 这是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个策略, 因此多研究了一些时间, 也读了点宋史. 简单来说, 皇帝不想让大臣权利太大, 就想出了就让大臣之间互相制衡和打架的办法. 为此, 宋太祖皇帝设计了两个好玩的体系, 一个可称做官员都是临时工制度, 一个叫做地方官员全部要中央盖章制度.
临时工制度特别好玩, 比如说, 宋朝大名人苏轼, 宋史上说, 他是龙图阁大学士(好比现在长江学者这种头衔), 但是去知杭州, 就是说, 他虽然是大学士这个职称, 顺便可能还是某部的侍郎或者尚书, 但是现在被朝廷派去临时管理杭州了. 然后, 任满三年, 对不起, 因为你是临时工, 所以你还不许留人, 我得调动你, 让你再去知颍州, 扬州. 反正, 说白了, 您的官, 都是临时的. 再比如说, 南宋的辛弃疾同学, 高宗亲自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 基本上就是军区参谋长的官衔, 但是他不是去干参谋长的, 而是”通判建康府”, 就是说, 他是去南京做行政长官去了. 这个乱七八糟的临时工制度, 就造成了你的官名和你的职位一点都不一样. 在<帝国军界往事>这个网文中, 作者就说: “用今天的官制比喻就是:教育部部长只是一个头衔,并不能实际过问教育部的事务,必须由商业部的副部长兼任教育部副部长,然后再代理教育部部长。这时,只有在这时,他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部部长了。”帝国军界往事>
还有一个就是叫做判官和知州的中央盖章制度. 宋朝有两个官名很有趣, 一个叫知州, 一个叫通判官, 听名字都是中央下派的临时工. 知州是中央派来的, 到地方上去做监察院的官, 负责司法和官吏考核. 这样, 就多了一个中央的眼睛. 搞一个知州还不够, 中央政府又搞了一个通判官, 这个判官, 就是一个盖章的, 照宋史的说法, 知州偏管司法, 通判官负责行政盖章. 这样, 这两个官也互相制约, 最后收益的, 还是中央集权的皇帝.
这种体系的好坏, 不在我的能力评价范围之内了. 可以说, 任何一个想要正常运转的系统, 防弊是必然的, 没有制衡, 必然会导致一方独大. 不同的是, 防哪个的弊? 是像封建帝王一样整天盘算着放人民和下属的弊呢? 还是反过来, 人民设计好体系, 权力分立, 防拥有公权力的人的弊呢? 是老是担心下属夺权篡位呢, 还是干脆釜底抽薪让权利最终只能通过民主选举取得呢? 即使不是一个国家, 而是一个组织, 一个团体, 作为一个管理者, 又怎么对待下属呢? 如何跳出这个上级算计下级的怪圈呢? 我想, 这个问题值得读史的人好好思考.
(梁启超先生写过一篇文章, 叫做 “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 非常值得一读, 虽然他说的防弊, 和我说的, 有点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