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周围的同学都特别喜欢参加高中同乡校友聚会。我在南大的同学校友太多了,所以反而一点聚会的组织都没有。这个坏事结果变成了好事,因为破除了这个局限,我认识了很多外省的同学,何况交朋友本来就不应该局限在同学和校友中间。大学中,我最好的朋友,最好的伙伴,都不是高中的校友,也不是同乡,甚至都不是一个大学的。
到了美国,中国人居住区,中国的基督教会,都给人一个感觉:自己的小圈子,自我感觉很好。 我就不明白,比如信仰耶稣这件事情吧,应该是跨越种族的,可是中国人基本只去中国的基督教会,即使他们会说英语。华人教会里面人的确很好,可是也不可避免的小圈子:他们总认为教会里面有各行各业的牛人,以至于一个新生只要入了教会,就可以从此不要担心困难了。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中国人聚集的居住的地方,从房东到邻居全是中国人。 在这样的环境下,固然可以生活方便,可是试问,这样真的是最好的么?
在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文化本来就是多样化的。 人,不论种族,信仰,应当按照志趣交朋友,而不应当按照种族或者其他先天的因素或者随机的因素,比如同乡,同姓,同校。之所以飞越重洋,可不是为了寻找相似的环境,而是为了寻找不同的多样的环境。 如果追求一样的环境,生活上的一点点便利掩饰了融入新文化新圈子的种种阵痛,反而让融入的过程变得更加长。这方面的例子,相信在美国的所有中国留学生都知道。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只有物才以类形成小圈子,一个人,应当按照志同道合的理想交朋友,这样圈子才能够多样,朋友圈才能越来越高质量,做事情才能越做越好。道理人人都懂,做起来就不见得了。
每个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都应该以充分接触美国文化为生活的一个小目标。当然不要以次为生活的全部,因为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于移民来说,所谓的融入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