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31, 2008 - 大型MMORPG杀人游戏”际莎”开始内测

Comments

经过长期深入研究魔兽世界和传奇等游戏, 我公司一名实习生, 联合世界上最大的网络服务提供商 Google, 作为 Google Summer Code 的一个项目, 利用 100% 的业余时间, 开发出了一款基于Gtalk 的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 Gtalk 版杀人游戏际莎 (下文简称为_际莎_). 本游戏具有如下特点:

  1. 三大职业系统: 警警察察, 平民和杀手. 三小职业系统: 城管: 看上去像警察其实是杀手的. Leon: 看上去是杀手其实不太冷的平民. 便衣: 看上去是平民其实是警察的. 各个职业都具有转生系统, 玩家可以自由选择偏好.

  2. 无经济和武侠系统. 在巨人等网游充分利用猪肉涨价赚取用户道具钱的时候, 本游戏不使用任何道具,一举解决长期困扰韩国网游的玩家打道具赚钱的弊端. 无武侠系统使得白领玩家和学生一族不会练功走火入魔,促进社会和谐.

  3. 公会即时通信支持. 本机器人可实现一定程度的语音识别, 自动将用户声音识别并以文字传送给特定玩家,使得您海内存知己, 晤言一室中. 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杀人游戏的乐趣. 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及时免费的文字通信掌握游戏动态. 短信不收取信息费.**

  4. 低配置的客户端支持. 根据我们测试结果, 奔腾 66Mhz 计算机可以顺利运行我们的游戏客户端. 在游戏客户端越来越大, 对显卡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 我们反其道行之, 使用简单的网络协议, 让您在浏览器中即可实现游戏. 强大的协议使得您可以选择苹果或者Linux等小众平台, 同时老板键可以让你一键切换到 word/excel. 您还可以在 excel 里面边做表格边操作游戏. 目前支持的系统有 Windows 3.2, DOS 6.22, Linux 0.01+, 苹果 OS 8+, SUN OS3+ 和 MINIX. 硬盘 10Mb+, 处理器 1MHz +, 显卡不是必须配置.

  5. 防沉迷系统. 家长不必担心孩子沉迷游戏, 因为按照我们和Google签订的协议, 未满18岁不能获得游戏所需Google 账号*. 成年人在连续6小时后, 自动转入休息模式. 系统自动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让您获得充分休息+.

  6. 强大服务器和网络支持. 目前该系统运行于三台 SUN Ultra II 和 4 台AMD 64 组成的集群上, 光纤接入美国信息高速公路骨干网. 电信网通均可接入, 延时不超过0.01ms, 可支持5000人同时在线. ultra-enterprise2.jpg

际莎内测期间,小规模放号, 请加 sharenyouxi@gmail.com 为好友.^ 一旦内测稳定, 即转入公测, 不删号, 经验值和等级可积累. 本游戏承诺永远免费**.

附注:

  • 其他服务商可能不限制jabber 账号注册年龄, 由此带来的一切负担本公司概不承担.

  • 本功能可能需要高速网络连接支持, 如 ADSL.

** Google 可能会在杀人游戏过程中加入广告, 用户必须接受此才能游戏.

^ 先别加了, 各位愚人节快乐. 这个机器人短期肯定会上线. 到时候欢迎内测, 永远免费.

Mar 20, 2008 - 几个趁手语句

Comments

处于局域网中的小型开发团队常常需要互相贴代码, 传文件, 共享资源, 我长期使用过程中总结了几行趁手的语句, 贴出来共享. (本文不适合 windows 用户)

1. Gtalk 传递命令行程序输出信息

常常需要把程序的输出结果或者调试结果通过 IM 发给同事诊断. 而这些结果通常都在字符界面下,拷贝出来很麻烦,于是,我写了一个小程序 gpipe.py,可以把 gtalk 当作一个管道接在程序后面, 比如说, 想把程序编译结果给郝培强(tinyfool),

make 2>&1 | gpipe tinyfool

他的gtalk 客户端就被我用输出给淹没了.

有兴趣的还可以套接 gtalk, 把信息用 base64 编码, 接受方再解码, 如此一来, gtalk 就和Linux 中的管道一样, 将一个机器上的程序的输出套接到另一个机器上另一个程序的输入. 实践证明, 在跨平台的环境下这种做法比使用中间文件分别执行高效很多. 调试时间也大大减少.

2. 传送文件作为邮件附件.

使用matt 客户端,一行即可完成:

echo “Content” | mutt -s “Subject” -a file email@address.demo

这个方法对及时传输一些小文件非常有效, 特别是传送源代码. 还能起到存档备份的效果, 反正Gmail 那么大不用也浪费. 懒人还可以进一步用一个脚本包装, 比如我机器上就包装出了一个 sendboss.sh, 里面是:

echo “Hi, These are the file(s), thanks. Eric” | mutt -s “File” -a $* myboss_email@wustl.edu

这样我每次就只要 “sendboss.sh files” 就可以了. 我老板常常惊讶于我发送文件的反应速度.

**3. 一行语句的HTTP文件服务器.

**

python -m SimpleHTTPServer

即可将当前目录开设为一个8000端口的http 服务器的根目录. 在局域网中,如果需要临时共享当前目录下的一个较大文件,这个方法简便安全,实在是居家旅行必备.

还有, 下载的时候使用 “wget -c” 可以断点续传,很多哥们好像不知道这个小花招.

4. NFS 共享文件夹

SVN 和 CVS 对于代码和文档控制得很好,可是团队中免不了有些 PDF 文档或者色戒电影需要全团队共享,又不需要送到版本控制系统里面。一个共享的文件夹很有必要. 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 NFS, 能够跨平台且性能稳定. 具体服务器设置可以参考这里,客户端只要

mount nfs_server:/dir /mnt/share

即可顺利使用此文件夹. 此法对于有电驴 bt 爱好者存在的团队来说,实在是必备良方.

Mar 10, 2008 - 博客推荐之三

Comments

今天推荐三个博客, 两个师兄, 一个学弟, 都是技术和生活类博客.

1. Pongba 刘未鹏

比我大一岁已经出了好几本书的正牌师兄. 对C++和其他编程语言都有深刻研究. 文笔我, 说理清楚, 适合喜欢计算机科学的以及同龄人. 博客在 CSDN.

随机文章:

康托尔、哥德尔、图灵——永恒的金色对角线

关于谭浩强老先生的《C++程序设计教程》

学习密度与专注力

2. cn.zhangzheng 张振

比我大一岁的混迹数家知名企业的自称 IT民工的正牌师兄. 当年我在西门子实习的时候就是靠此师兄罩着. 博客叫做 \(Z^{2}\), 其实可以当成中国调侃版 Joel on Software.博客在 MSN Spaces

随机文章:

一个程序员的自我修养

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程序员

两会报告之IT民工理解

3. chen yufei

比我小两岁的南京大学软件学院的师弟. (好像) 在 SUN 实习. 文章内容涵盖开源技术 Ruby等语言,以及大学生活. 独立博客.

随机文章:

求斐波那契 (Fibonacci) 数列第 n 项的算法

我来自浦口大学

看 Concrete Mathematics 时对教科书的一点感想

Mar 10, 2008 - 工具的强是无敌的

Comments

故事A:

昨天我去一家美国理发店理发 (以前我都是自己动手), 理发师傅拿出一大堆奇形怪状的梳子(左图), 让我挑一个.comb1.jpg 我心说这是干啥,烫发呐?理发师傅让我选一个号码. 我看了看,上面标记了4′, 5′ 6‘ 之类的号码. 表示留多长. 我百思不得其解, 在国内理发,只要说大致留多长,理发师傅就自然知道. 这里居然还拿出一些梳子来量长度, 此为不解一; 还有这些梳子和长度有啥关系呢, 此为不解二. 没等我问清楚,师傅就自作主张给我挑选了一个4’. 然后把4’梳子咔嗒一下装上了推子(右图). comb2.jpg哦, 娘的,我心说,原来梳子是量着头皮到推子之间的距离的. 然后,他就随意在我头上像刮冬瓜皮一样捣鼓起来, 把我的乱糟糟的鸟巢发型彻底改造成了美国大兵头。 刮完了,手一伸,15元大洋. 感慨啊,原本超级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就变成了刮冬瓜皮.

故事B

我在家看美国版菜谱, 经常遇到上面写着img_0181.JPG放 1/4 茶勺盐, 或者加 1/3 杯水. 做中国菜还能估摸着放, 做甜点或者牛排的时候就心虚了,于是某次到沃尔玛,我就亲自考察一下一茶勺到底多大,这样做到心里有数. 到了货架前面我就被彻底震撼了. 娘的,居然有一个勺,就叫 “1/4茶勺” (见右图,点击可放大).

img_0186.JPG好吧,我被彻底打败了. 我触类旁通,又去找 1/3 杯, 果然又被我找到了.

好吧, 不得不承认,工具的强悍是无敌的. 我喝下1/3杯水,顶着标准化生产的美国大兵头,写下了这篇 Blog.

Mar 6, 2008 - 循环迭代器和闭包

Comments

通常, C 程序员使用如下代码对 a 数组的每个元素进行操作:

for (i = 0; i < n; i++) func(a[i]);

这行代码有三个独立的逻辑, for 循环控制了对 a 的访问顺序, a[i] 控制了对 a 数组的元素访问方式, func() 函数控制了对 a 元素的操作. 这个三个逻辑是彼此独立的. 然而, 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首先是 for 循环的次序. 对于随机存取的数组 a, 访问顺序应当是没有关系的. for( i=n-1; i>=0; i–) 也是可以的. 一个简洁的语言应当突出逻辑, 丢掉不必要的代码. 因此, 最好能写成

foreach (k in a)  func(k);

这个解一石二鸟, 第一是把访问顺序逻辑彻底抛弃, 第二是改变了访问方式, 从此没有烦人的 ArrayIndexOutOfBoundException, 不需要担心访问越界. 在函数式编程语言中, 类似的形式是:

map(func, a)

我们希望 foreach 能够遍历一个数据结构的每个元素一次. 可是这个终究是一个语法糖, 因为它只能胜任特定的数据结构. 对于用户自己设计的一些数据结构, 比如树, 想同时拥有先序和后序遍历, foreach 就无能为力了. 与此同时, 我们也不想用 for 那样简单粗暴的方式去控制访问顺序 (因为很容易导致内存越界, 而且很多数据结构不支持随机存取). 这时候, 就需要迭代器的帮助了. 因为不同的数据结构要求不同的访问顺序, 我们希望数据结构本身能够提供一些访问顺序. 这种对于数据结构上元素访问顺序的抽象, 被称为迭代器. 一般来说, 迭代器通过 getIterator() 被数据结构构造, 具有一个 hasNext() 的判断和一个 next() 的函数. 对一个数据结构的访问可以四海一家的写成:

for (i = a.getIterater(User’s_Order); i.hasNext(); i.next() ) func(i.current());

迭代器把访问逻辑从数据结构上分离出来, 是一个常用的设计方法. Design Pattern 也把它作为23个Pattern之一.在 STL 中也到处都是了它的身影. 但对一个完美主义者来说, 这个代码还是太冗长, 既然对数据结构的访问能够四海一家的写成如此, 为何不直接规定一个简洁的语法访问呢? 是的, 我们希望返朴归真, 回到原来的形式:

for i in a.SomeIterator(): func(i)

好消息是现代语言都支持这样的方法. [注: 在C/C++ 语言中, 还不能支持上面的写法. C#有类似的写法. 在 Ruby 和 Python 中很常见. ] 可是能不能再简化呢, 能不能连 i 这个中间变量都不要呢? 我们简直希望写成:

a.SomeIterator(func)

是呀, 这样的世界多美好啊. 可是, 别忘了在面向对象的语言中间, 一切都是对象. 在 C 的时代, 我们可以通过函数指针把 func 参数传递进去. 可是这里是对象, 怎么办呢. 很简单, 只要构造一个只有一个方法的对象, 传进去就行了. 这样的构造方法, 居然也是一个设计模式, 叫做函数对象(Function Object), 或者叫函数子 (Functor). 被 Java 的匿名内部类这个概念折腾到崩溃的读到这里, 应该知道所谓的匿名内部类, 就是为了在面向对象的环境中做函数传递这个事情而想出来的小花招. Java 的写法就是

a.SomeIterator( new FunctionObject()

{ public func(a)

{return something;}

});

[为了引用这样一个函数, 使用了天书一般的不必要代码, 可想有多少人真的喜欢这个方法]

逃离了Java 的世界, 我们来到 Python 或者 Ruby 或者其他函数式语言的世界, 激动的发现原来函数也是一种对象, 和其他对象一样在 Python 中坐上头等舱. 如此好事怎么能错过呢. 于是, 大摇大摆写上:

a.SomeIterator(func)

没有类型检查, 也没有复杂代码, 连一个辅助变量都不多谢, 真舒服. 在 Python 中间, 这样的模式比比皆是, 比如 os.path.walk(path, visit, arg) 可以对path目录下所有的文件遍历, 并且调用 visit 函数处理, 还可以夹带一个私货 arg 进去, 非常方便. [注: os.walk() 则反其道行之, 提供一个 generator, 外部用 for 访问]

从外面夹带私货不算特别困难, 毕竟可以通过修改函数的定义方式来实现. 可是假如想从迭代器里面夹带一些私货出来给函数用, 就有点困难了. 比如说, func 函数需要访问迭代器的一个私有的变量. 显然把迭代器作为参数传给函数是不行的. 只能反其道行之, 让迭代器把函数当成自己人, 以迭代器为主, 把函数包含到迭代器的作用域内才能玩转. 这个就是所谓的闭包. 也就是说, 一个函数被包入另一个更大的作用域, 并且可以访问大的作用域里面的变量. C/C++ 是不允许在函数里面定义函数的, 所以只好望着闭包干羡慕. Java 算不错了, 用内部类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们说个具体的例子: 函数 func(x) 需要另一个值 y, 返回 x*y, 另一个值 y 在外部作用域定义了. 写成 Python 代码

a= [1, 2, 3]

def func(x):

return x*y

for y in a:

print func(2)

会出现 2,4,6

我们可以看到, 函数func 的定义和使用是独立的. 而静态语言是不能随便在什么位置都能定义函数闭包的, 原因不难解释: 编译器会跳出来告诉你 y 这个变量没有定义. 因为动态语言在运行时才能得到 y 的值, 从而使用 func, 所以不存在这个问题. 动态语言的灵活性在此充分展现. 最后, 既然我们知道迭代器后面必然要加一个闭包, 还要括号干啥? 不如直接写成 (实际上, Groovy 语言就是这样的):

a.each func

从简单的循环, 到迭代器, 到生成器, 到内部类, 到函数作为一级对象, 再到闭包, 过程式编程语言, 对象编程语言和函数编程语言越来越呈现融合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