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 23, 2007 - 我学Linux的几个体会

Comments

这是我为 这是我为 计划贡献的第一篇文档, 算是后续文章的开篇词. 本文按照GPL协议发布.

Linux 是一个高效的工作环境, 对于想要学习Linux的人, 这一点无需我多解释. 因此, 本文不是劝大家都投身Linux (虽然我一直在这么做), 而是给有志于学好 Linux 的人几点小建议. 算是授人一点自己悟到的低级钓鱼术, 让他们的Linux 旅途一帆风顺.

  1. 立志要学, 就要坚持

我这么多年, 见到了无数立志要学一样东西结果最后半途而废的人. 我自己也不例外, 我曾经学了一段时间吉他, 废了; 韩国语, 废了. 幸运的是有几样没有废, 比如Java, Linux 和 Python.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想学任何一门语言, 一样技能, 一个系统, 开始都不难, 教材也很多. 进度慢不要紧, 难的是坚持.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如果没有足够的理由让自己在下面的几个月中认认真真的学习, 那就最好先别学. 我学计算机语言也走过弯路, 学了很多其实不需要学习的东西, 而真正要学的却没有坚持到最后. 回头看看, 教训就是: 既然立志要学, 就坚持. 如果不能坚持, 说明这个事情暂时不重要, 先丢掉没有关系.

  1. 注意动手, 注意积累

往往愿意学习 Linux 和编程语言的人都是喜欢动手的人. 我在国外一年多, 深感美国本科教育对动手能力的培养. 据我了解的, 美国本科生的家庭作业从来就不是背概念, 而是查资料写报告或者做项目. 我觉得 Linux 作为一种实践工具, 学习的方法只有一个: 动手.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 喊了三年学 Java, 结果最后一个程序没有敲过, 只是把教程当小说看. 其实如果能沉下心, 把书上每个程序都照着打一遍, 三个月, 足够让一个门外汉变成高手. 学习 Linux 也一样, 看教程, 看一年也未必有什么收获, 自己动手做实验, 一会儿就印象深刻了. 学Linux 和学一门自然语言一样, 非要多练习, 多积累.

  1. 打基础, 不要耽于小技巧

很多人喜欢 Linux 的原因是因为Linux 脚本有神奇的魔力. 然而, 这一点不能成为Linux 学习的全部. Linux 的魔力来自于对计算机系统的深刻认识和对 Linux 哲学的理解. 无论是复杂精巧的 bash awk, sed 脚本的编写, 还是强大到极点的 VIM Emacs的使用, 都是建立在于内核原理, 脚本编程, 文件系统, 管道系统, 以及正则表达式等这几个基础上. 如果您只是想学点脚本炫耀炫耀, 就像在Windows 下以修改注册表为高手标志一样, 只会让自己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我自己犯过这样的错误). 其实, 只要踏踏实实打基础, 等到基础无比牢靠的时候, 你就发现, 所谓的精妙的魔力的脚本, 其实就是思维的正常产物, 再自然而然不过了. 千万不能因为想着学点速成的小技巧可以在同事面前炫耀, 或者在同学女生面前炫耀, 就如同不会易筋经就强练七十二绝技一样, 这样只会让自己偏离正途. 扎实的基础是理解掌握 Linux 的最好钥匙, 不要为了细碎的小技巧, 丢了这把智慧的钥匙.

  1. 学会 Google, 学会交流

Linux 是开放的社区, 有着与身俱来的自由文化和技术至上的极客文化. 在学习过程中, 你就是Linux 大家庭的一员. 有时候你的问题别人也有, 你可以用Google 找出它们. 如果你最先发现一个问题, 你可以向别人提出, 请求帮助, 或者交流信息. 总之, 要注意交流. 通过Google和社区接受或者发出信息. 我常常和不少人国内朋友通信, 往往电子邮件写得比较得体恰当的人, 就是那些在开源社区活跃的人. 而普通的本科大学生, 大部分连一些基本的交流礼节都不熟悉, 也懒得自己获取信息. 如果您想用好Linux, 您会遇到无数的困难. 如果你学会交流, 你就能得到 (无数+1) 的帮助. 这些交流, 不光对于学习Linux, 对于以后的人生, 都是财富. 因此退一步, 即使跳出学习 Linux, 也要学会使用 Google, 学会交流.

如果你不能做到这几点, 就先别学习Linux (或者__ 编程语言等, 如 RoR, Ajax, Django, Python, 等等). 或许你听别人说某样东西现在很时髦, 很强大, 是银弹, 所以你要学. 可实际上呢, 如果你不能做到这四条, 99%的可能是你根本就没有发自内心的动力去学.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非做不可的, 也没有银弹. 或许您的时间, 可以有其他更好的利用方式.

Sep 22, 2007 - Live free, and die with significance

Comments

If you were on Digg or Slashdot yesterday, you might notice an article titled “Last Lecture“. Yes, it’s an eyeball-catching title, but it’s true. Prof. Randy Pausch from CMU gets incurable pancreatic cancer and is dying soon. He gave this lecture and talked about his childhood dreams several days ago at CMU, which was his “last lecture”.

Here are my understandings towards his lecture.

  1. Don’t panic, there are lots of brick walls in our life — all kinds of difficulties. Break them!

  2. How many dreams did you hold in your childhood? Can you write/have you written them down? How many items on that list are checked?

  3. Leave something for the world. All of us are dying anyway, but we can choose to leave a legacy or just die like an insect.

  4. Let our bodies to the dust, but let the souls be everlasting. Live free, and die with your own significance.

I strongly recommend this video for everyone, the “last lecture” from Prof. Randy Pausch.

And of course, the perfect Time Management talk.

Sep 18, 2007 - Guest Blog-9 从纳什均衡看旁观者效应 — By Zhiqiang Zhang

Comments

作者介绍: 张志强, 清华大学 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ITCS) 三年级博士生. 师从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教授. 在此之前, 他在北京大学数学系取得本科学位. 他在计算机和数学方面获得的一些荣誉和经历包括 42届 IMO满分金牌, 2004 ACM/ICPC 上海区前5, 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 访问学者, 微软亚洲研究院和 Google 中国实习生等. 我通过阅读他的博客与他认识, 并很荣幸的被他列为特别好友 :). 他的博客阅微堂亦属中文博客中少数精品. 更多的信息可以访问他的个人网站, 或者订阅他的个人博客.

从纳什均衡看旁观者效应 本文原发 阅微堂 原文链接.

1964年3月13号凌晨3点,纽约酒吧经济Kitty Genovese在即将到达寓所时,遭到持刀暴徒的侵犯,她惊恐的尖叫并恳求帮助。但她的38户邻居,很多人走到窗户前观望了片刻,目睹她在歹徒手中挣 扎,但直到歹徒离开,才有人打电话报警。但Genovese却未能得到及时救治很快就死去了。[1]

为什么Kitty的邻居没有一个人援助她?人们普遍归因于人的异化与冷漠。但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大量的实验和研究显示在公共场所观看危机事件的旁观者越多,愿意提供帮助的人就越少,这被称为旁观者效应

为什么会这样呢?心理学家

…猜测,当旁观者的数目增加时,任何一个旁观者都会更少地注意到事件的发生,更少地把它解释为一个重大的问题或紧急情况,更少地认为自己有采取行动的责任。[1]

下面用经济学中的纳什均衡的方法定量地说明,在人数变多时,的确是任何一个人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变小,而且存在某人提供帮助的可能性也在变小!通俗的 说,在开头的报警案例中,围观者(邻居)越多,报警的可能性越小! (这些来源于2年前与同学的讨论,只不过当时还不知道心理学上也有对应的分析。)

在这里假设人都是利益动物(也就说下面的分析不考虑社会心理学中提到的人的心理因素)。在最开始的抢劫案件中,假设有n个围观者,有人提供帮助(报警),每个人都能得到a的固定收益,但报警者会有额外损失b(可以看成提供帮助所消耗的时间,精力或者报警者所可能遇到的危险——注意最近的彭宇案件)。容易知道,在b>a时,一个完全理性的人不可能去报警,所以我们只考虑0\leq b \leq a的情形。我们来分析一下,在这个模型里面,每个人将如何行动?

按照上面的假定,对于某个人A而言,他的收益矩阵为:

  其他n-1个人不报警 其他n-1个人有人报警
A不报警 a
A报警 a-b a-b

我们求上面的收益矩阵的纳什均衡,由于每个人都是对称的(暂且只考虑对称的纳什均衡),无妨假设每个人不报警的概率为p,不难得到纳什均衡在p=(\frac{b}{a})^{\frac1{n-1}}达到。注意p是随着人数n增大而增大的!更重要的是,存在某人报警的概率1-p^n=1-(\frac{b}{a})^{\frac{n}{n-1}} 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减少!

注意,上面的结果也提供了报警的概率与 \frac{b}{a} 的相关关系。

更多推断:

  • 相对而言,城市居民比小乡村居民更冷漠:在人少的地方获得帮助的可能性反而更大。
  • 朋友并不是越多越好的(?)
  • 求助时不要同时向若干人求助,即便如此也不要让他们互相知道。
  • 常在新闻里看到,一人受伤或者…,多少多少人围观,却没有人提供帮助。其实,多少人围观,与是否会有人提供帮助的关系并不太大——注意在上面的计算中,当n>3时(这时候才算围观吧),有人提供帮助的概率1-p^n与n的关系不大。
  • 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如不考虑别的因素(社会和心理上的),将由ba的比值决定,而在受益a确定的情况下,完全由b决定,这里的b是提供帮助的成本(包括时间,精力,以及有可能遭致的打击报复,甚至忘恩负义者的反咬)。
  • 和谐社会,需要努力降低前面的b值,通过给与金钱上或者精神上的奖励。
  • 最近的彭宇事件,根据网络上的反应,这件事情大大提高了b,将导致道德水平下降。

参考:

[1] David G. Myers, Social Psychology – 社会心理学, P363-369.

Sep 16, 2007 - Guest Blog-8 世界上真有如此好的人么?– By Baiyin Cai

Comments

作者简介: 蔡白银, 南大电子系声学专业03级学生. 现就读于北京大学. 我们通过一次讲座认识, 并且经常保持邮件往来. 他对人生, 对人与人的关系都有理科生独特的视角. 更多精彩内容可以访问他的空间: http://hi.baidu.com/caibaiyin 你也可以通过: cbd1986 AT 163.com 联系他.

暑假在家里对董洁与何润东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很是着迷了一段时间。

梁山伯在不知祝英台是女子的情况下对祝英台百般照顾,对祝英台的种种小气与种种怪癖无不以笑脸相待。在敌对势力要伤害祝英台时,他以放弃自己与祝英台的友情来换取祝的大好前程(敌对势力嫉妒他和祝之间生死不渝的友谊,要挟说,如果祝英台不再理会他,敌方就不会在为难祝英台):在祝英台因为过于伤心而坠崖时梁不顾自己双腿被树砸断的事实,甚至也不顾一直暗恋他的清秀美丽聪敏贤惠的小兰姑娘的劝阻,毅然决然地决定下悬崖寻找祝的尸体…这些还不算,他拒绝美女主动提出的陪同他一起喂马的请求而宁愿与祝英台相伴…,请各位记住,这些表现都是他不知道英台是女子的轻狂下做出的。

世界上真有如此注重友情而宁愿不要爱情的人么?

这个问题在我初中时就一直在思考。就我自己的情感经验来说, 我实在不愿相信世界上还会真有如此之人。况且人类历史上为了女子而手足残杀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

进入大学后我的一个好友几次三番的说在他的天平中,父母亲情除外的情况下,友谊是绝对重于爱情的。每次听到他这么说,我就会挑起眉毛不屑地望着他,虽然说他对待朋友确实很是仗义而且对朋友生活方面的关怀也能够用无微不至来形容。

这次,借徐宥邀请我写客座文章的机会,在这里问下大家:你们认为世界上真会有如此之好的人么?你们遇到过么?

Sep 14, 2007 - 强迫自己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备忘录

Comments

很多人, 如同你我, 其实都有参与公益事业的时间和动机, 但是这样那样的原因阻碍了我们的贡献. 以我个人为例吧. 在上大学的时候, 我第一次做项目赚了点小钱(2K). 因为父母每月生活费给我都很充裕, 所以这个钱我就随便怎么花了. 我花600元升级了笔记本计算机的硬盘, 花300元买了一个刻录机, 预计留下大约500元给当时的女友买件衣服什么的, 剩下的600元, 我当时很想捐给别人, 算是做件有意义的事情. 那是05年上半年, 小百合上并无什么十大需要捐款的帖子, 我就琢磨着捐给希望工程, 而且我想捐给南京郊区的或者扬州郊区的学生, 这样我还可以了解情况, 看看能不能提供其他帮助, 但是当时希望工程的网页做的不好, 我根本不知道怎么进行一对一捐款. 因此, 这个事情就搁下了. 其实也是部分因为我懒, 其实到南京的希望工程办公室走一走, 这个事情就解决了.

我现在正在参与(其实只是挂名, 还没有任何贡献)一个公益项目: 李笑来老师发起的 有奔头计划. 简单的说, 就是向贫困大学生捐献二手计算机, 并且推广开源软件的使用. 其实我原本的角色是负责往 wiki 里放东西. 充实 wiki 系统. 但是本人这个暑假太懒了, 的确是懒, 没其他原因的懒惰, 居然一点事情都没有做. 所以前几天我和笑来老师说, 我得把我的角色写下来, 给自己定任务, 压迫自己做. 因此我写下我的第一条备忘: 每周为有奔头计划写一篇  Linux 使用文档. 并归类到我 Blog 一个专门分类中, 各位读者监督.

去年我在 MITBBS 上看到可以给 OCEF (Overseas China Education Foundation 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捐款, 就划了 100 美元过去. 然后前段时间我收到邮件, 看到孩子歪歪扭扭的签名收到钱的字迹, 觉得自己终于做了点好事了. 上个月我正式注册会员, 以后可以一对一捐献了. 要是有机会的话, 可以给那些孩子写信. 我看了最近的新闻, 觉得我如果写信, 越发觉得不能市恩, 绝对不能写我是你赞助商这种意思的话. 如果有可能, 最好附上贴好邮票的信封, 看那些西部的孩子们的世界在他们笔下是什么样子. 所以, 备忘之二: 每年写两封信 , 平心静气写, 一笔一划写, 寄给西部小学的或者初中的学生, 告诉他们我眼里世界. 如果有可能, 把信件发到 Blog 上, 大家监督.

最近几个朋友和我打算开展一个”十美元研究基金“的项目. 利用我们的空余时间, 指导低年级本科生科研. 我们利用空余时间, 帮助提供一些软件使用, 程序设计, 研究方法等大方向的指导. 希望尽我们的努力, 以及能够负担的时间和金钱的付出, 帮助更多的本科生, 更早的获得更好的科研训练. 所以, 备忘之三, 每年每季度 帮助_一个_ 对计算机方向科研感兴趣的_低年级本科生,_ 引导他使用开源的软件, 利用互联网等工具, 做一些轻量级的有趣的研究课题.

我不指望我现在做的就能改变世界, 只能说先强迫自己积极参与. 有很多热心人很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用不着所谓的强迫. 我是不那么高尚的人, 用 Blog 备忘和大家监督提高自己吧. 从现在起, 认真做好分配给自己的公益的事情, 或者主动分配给自己一点公益的事情做做, 就是我理解的参与了.

PS: 为了思考我们到底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参与, 怎么参与, 不断在许下承诺和怀疑能否做到之间挣扎, 这篇文章居然酝酿了我一个星期! 不过既然写下来, 一定要做到!